跳到主要內容

發表文章

精選

如何學習?淺談深度學習流程與工具

契機 約莫是2018年五月,一開始是從「公司知識管理」開始對於「個人知識管理」產生興趣,順籐摸瓜,很巧地上了知乎陳華偉老師的知識管理訓練課程,從此腦門大開,彷彿是將自己過去的學習方式進行整頓及再造。的確個人在學習路上總是靠著記憶力和反應力撐場,處理單一領域任務尚可,但若要進行跨領域、跨維度,甚而深入根知識再輸出個人認知及觀點時,就出現了巨大的鴻溝。我從這堂課一路延伸,又看進了「臨界知識」、「刻意練習」、「學習和研究」等相關書籍和資訊,一回頭發現這洞桶的有點大,便讓自己冷靜一會兒,直至今日才開始進行第一版的心得提煉。 目標:建立臨界知識(也稱心智表徵、知識晶體等) 1. 大腦中是一個又一個的主題城市,彼此用高速公路聯繫著 2. 串連資訊和資訊之間的關係,建立模型與框架,方為知識 創建自己的知識IPO閉環 Input:以解決問題為目標,進行資訊獲取及過濾 • 資訊來源:書籍、專家、視頻/音頻教程、碎片化資訊 • 帶著問題和假設而來,去收集資料,問題比答案更重要 • 知道知識在哪裡,比知道知識是什麼更重要。from躍遷 知識的源頭必然是「資訊」,而資訊會被以不同的樣貌出現,在目前所知的知識管理專家建議中,一個知識性主題研究大致上會將資訊分為書籍、專家、碎片化資訊,而在接下來的發展,個人認為常被分類在專家中的「課程」,有機會進一步被拆為「視頻/音頻教程」。 所需技能: • 如何搜尋?以這個時代來說,可能就是Google的能力 • 如何閱讀?詳參「如何閱讀一本書」 • 如何找到專家?可參考「精準提問」相關書籍,準備好了才能挖到寶藏 • 如何過濾資訊?可參考「躍遷-第三章:功利學習法  識別知識的源頭」 • 透過以上技能,建構屬於個人的信息來源體系 PIM:知識管理 • 分類歸納:建構自己的筆記本體系,別再讓資訊「只囤不用」 • 加工整理:細嚼慢嚥每一個過濾後資訊,可以的話,寫上心得 • 分析演繹:將資訊進行比較提煉,找到資訊的底層系統及迴路 要如何將「外在資訊」發展為「內化知識」,第一步必須經過「個人知識管理系統」將資訊進行系統性的分類歸納(大腦上架),有助於未來進行快速提取,過去的載具可能是筆記本,現在則可透過Onenote、Evernote等更智慧便利的軟體來完成大腦外包。但到了這個階段,還只能說是...

最新文章

理想的現實主義者

《我們與惡的距離》甚麼是善?甚麼是惡?

行銷人癌症:行銷短視症

Mr. Children 首次海外公演 重力與呼吸

聽歌│謝和弦 像水一樣

A CLASSIC TOUR 學友.經典世界巡迴演唱會

回顧日本流行音樂史 (J-POP 1999~2008) 最終章

回顧日本流行音樂史 (J-POP 1999~2008) 第十章

回顧日本流行音樂史 (J-POP 1999~2008) 第九章 下

回顧日本流行音樂史 (J-POP 1999~2008) 第九章 上

回顧日本流行音樂史 (J-POP 1999~2008) 第八章

回顧日本流行音樂史 (J-POP 1999~2008) 第七章

回顧日本流行音樂史 (J-POP 1999~2008) 第六章 下

回顧日本流行音樂史 (J-POP 1999~2008) 第六章 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