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銷人癌症:行銷短視症


行銷管理一課,教授用了兩堂課將近四個小時的時間探討了「何謂行銷短視症?」,反倒是PEST、3C、4P、4C、STP這些撰寫行銷策略及戰術的專業名詞只花了30分鐘快速帶過,其重要性不言而喻。

行銷導向的市場理念是1950後才逐漸興起的概念,雖然多年來略知其中道理,但經過在課堂上不斷地探索,著實深刻了起來,也對於「行銷」一職的使命感為何有了新的體悟,做完了功課,在這裡跟做一個比較長篇的分享。

▍閱讀文章(下載連結檢附於文末)
  • 哈佛商業評論經典文章 《行銷短視症》
  • 徐重仁《市場沒有消失,只是重新分配》

這兩篇文章的共同點為
  • 消費者的需求和行為一直在變化,企業必須回應需求,持續調整提供的產品或服務。
  • 顧客導向,需求沒有消失,不是先出現產品再找客戶,而是從客戶的角度開發產品。
  • 以行銷觀念為出發點,可從現有需求升級服務價值,也可透視底層需求創造新產品。

▍什麼是需求不變?
  • 紀錄回憶:沖洗相機 > 數位相機 > 手機
  • 快速移動:人力車 > 馬車 > 汽車 
GOGORO:我們不只是一家做電動機車的公司,更重要的是,希望發展成「能源科技公司」,進而解決台灣、亞洲以及全世界的空汙問題。

聽起來很簡單吧,但如果你手上有一個明星商品,真的會謙虛面對市場嗎?如果企業僅將目光放在「產品」,認為短期的成功可以帶來長期的成長,投入過多技術研發資源卻忽視了聆聽市場的聲音,如此的企業即使取得了一時的成功,一旦經營階層觀念錯誤,失去市場的時間可能比想像中來得快速。該文以數個在百年前人們認爲的「不可能消失的產業」做舉例:
石油業:認為自己是提供石油,而非能源業
鐵路業:認為自己是提供鐵路,而非運輸業

即便是賈伯斯,他都不是憑空製造需求,在iPod問世前已經有很多MP3 Player,在iPhone問世前早就有PDA和HTC的智慧型手機,他只是更深刻的去抓住消費者的需求,將產品做到極致,個人認為,iPhone最大的貢獻並非只是製造出一個精美的智慧型手機,而是他讓3C產品普及化,所有的人需求在手機都可以以不用看產品說明書的方式得到解決。

上面好像都在談產品,跟廣告商有關係嗎?YES!

▍以廣告商常見的客戶類型為例
保養品業者銷售的不是保養品,而是美麗和自信,是社交需求;教育機構銷售的不是留遊學代辦,而是要提升個人國際視野和未來競爭力,是安全和尊重需求。

在廣告商的角色中,很難能參與到4P的Product商品部分,通常一個專案進來都要快速掌握商品差異化,立即啟動Promotion的環節,這時候,我們對於客戶應該這樣展開問題:

#這個產品或服務是要解決消費者什麼問題?
#這個問題源於消費者的哪個需求?

只有將需求問題窮盡,很多答案就會順應而生,很常遇到的「短淺的行銷視野和戰術設計」都是來自於對於這個問題的理解太少。不只是企劃端的文案、攝影、媒體投放,包含設計師能不能從需求角度思考設計手法,想當然,對於業務就有了更深層運用的可能性,你是廣告AE還是行銷顧問的差別就在這裡。

企業不該再說:我是賣什麼東西的公司;
而是說著:我專心滿足客戶的什麼需求。

讓我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最後思考一個問題
Theodore Levitt:「人們要的不是1/4英吋的鑽孔機,他們要的是1/4英吋的孔。」其實這個問題還沒有窮盡,我們該問的是人們要1/4英吋的洞做什麼呢?我想,3M的無痕掛勾一定有想透這個問題,是吧。

▍下載連結
《行銷短視症》 https://goo.gl/rZ17BN
《市場沒有消失只是重新分配》https://goo.gl/t6B6tv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