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我們與惡的距離》甚麼是善?甚麼是惡?

圖片來源:公共電視

公視年度大劇終於播畢,這齣從去年開始關心的台劇,開播前一則以喜,一則以憂,喜的是終於有人願意去碰觸如此敏感的題材,憂的是擔心編劇摻雜了過多個人立場和觀點,讓這齣戲淪為「傳道戲」。但看完最後一集,擔心的事情沒有發生。

很多橋段以為要雞湯化發展,但現實像連續拳迎面襲來:李大芝以為可以擺脫李曉文了,但家屬找上門了;應思悅以為思聰要康復了,但復發後病況似乎更糟了;宋喬平以為品味新聞真的要開始有品味了,但新老闆卻直接伸手干預新聞自由。

兇手、被害者、家屬、媒體、司法、律師、社工
這齣戲沒有在談廢死與否,也沒有在談原諒與否

編劇呂蒔媛相當謹慎地處理每條主線和支線(主線為兇手李家和被害者劉家、支線為律師王家和房東應家)個人認為值得推薦的原因是「所有的問題都沒有給出標準答案」劇情僅是揭露情節,衝突點到為止,讓觀眾透過媒體以外的視角去看待同一件事,進而開啟了一場思辨之旅。

第七集開始,編劇開始討論「未來怎麼辦」,兩個支線轉成主線,王赦為了法扶自責失去家人,放棄了理想,賺了錢卻夜不成眠;思悅被包夾在爸爸、弟弟、工作之間,放棄了婚約,崩潰就在一線之間。這兩個一直撐著別人自己卻快撐不住的人,最後也是被家人給撐起來了。

以後會更辛苦喔,沒有人說勇敢的選擇會是輕鬆的。

如果要說編劇想要隱晦地傳達什麼理念給觀眾,大概就是她把理想型角色放在「應思悅」這個角色上,她是兇手妹妹的房東、精神病弟弟的姊姊,兩個在社會難有容身之處的人,在她的包容和關心下,沒有墜落到深淵。這就是社會網,你我才是社會網的關鍵人物,不是政府、不是社工。

鄉民正義真的是正義?誰的正義才是正義?

社群媒體的崛起,讓每個人成為自媒體,所有議題都可以參與,不管是噴個兩三句或是實行鄉民正義,但在去脈絡化、缺乏思辨能力、從眾效應的狀況下,我們真的有資格或能力這麼做嗎?不理解的事情,最好少說幾句。

我總想起每次有酒駕肇事,總會出現「酒駕致死唯一死刑」的高聲論調,但我們是否有思考過如果法律這樣制定,會不會導致毀滅性人格或是憂鬱症患者藉此「製造被自殺」?很多事與願違的結果都是難以想像的。司法的確有司法的問題,但那並不是我們片面理解單一事件,隨便嘴個幾句就可以解決的事,難不成我們自認智慧有超越一個演進超過百年的司法體系。

LOOK INTO FUTURE
看向未來,看完這部戲,有什麼事情是我們可以做的?
  • 培養自己獨立思考和思辨能力
  • 拒絕被媒體餵養新聞
  • 能力所及,關心身邊的人
一般人想參與司法,並不是沒有方法
不是司法人員也可以參與的《國民法官制度》

留言